金乡县:实施五大清零 助力企业攀登进阶
发布日期:2023-09-01 15:22
浏览次数:
今年以来,金乡县启动开展“五大清零行动”,即在全县工业企业中组织实施“非优质企业清零、无有效专利清零、非高企清零、无研发平台清零、规下企业清零”等“五大清零”行动,通过政策引导、加大投入、培育主体、推动合作等多项措施,不断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。 一、多方联动建机制,聚力合作增实效。健全机制保障,细化责任分工,实行统一调度,优化工作流程,确保各项工作始终能够“按图施工、按表推进、落地落实”。一是健全机制,明确职责。设立制造强市建设金乡县指挥部,负责顶层设计,统揽全局工作。对“清零”工作进行全方位、立体式的政策引导、责任传导、业务协调、进度督导。按照“属地管理,分级负责”,各镇街、产业园为责任单位,各职能部门为申报服务单位,具体责任人为攀登企业驻企干部和非攀登企业的包保干部,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工作积极性、主动性,“面对面”了解问题,“实打实”跟踪解决,搭建起常态化政企沟通对接平台。二是出台方案,明确目标。制定《关于在全县攀登企业中实施“五大清零”行动的方案》,明确工作目标、责任分工、培育措施和完成时限。实行“周调度”、“月汇报”工作机制,建立“五大清零”行动目标台帐,将217家工业企业纳入台账,一周一调度工作情况,一月一汇报运行情况,并定期通报进展情况。三是明确任务,压实责任。对纳入台账的企业进行“大起底”,组织镇街、产业园开展调查摸底工作。将汇总核实的数字形成条目清晰、方便易查的清零台账,做到底数“清”、情况“明”、数据“准”,为后期分类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资料。同时,按照清零总任务,将目标任务逐月分解,以月考核,定期通报,对工作推进中发现的新问题、新情况,及时研判,查漏补缺、调整优化、完善提升,并提出了完成任务的具体措施。 二、多措并举出“实招”,创优服务促“清零”。加力完善政策环境,持续优化创新环境,加快构建高效服务体系,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拓市场、疏堵点、解难题,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,助推全县企业高质量发展。一是聚焦“清零行动”,打好“政策牌”。深入研究各级惠企扶持政策,根据企业特点和需求,制定出台了《金乡县工业梯队企业培育实施方案》,在营收增长、品牌创建、技改创新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奖励,加大惠企支持力度,激发市场主体活力,提振市场主体信心,确保企业“应享尽享”。鼓励企业做精做优,对新获评省级“单项冠军企业”、省级“专精特新中小企业”的企业,给予经营者(法人代表或负责人)10万元奖励;对新获评国家单项冠军企业、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的企业,给予20万元奖励。二是聚焦“清零行动”,打好“服务牌。对重点项目和企业攀登建立全过程、全方位“720度”服务机制,竭尽全力为企业排忧解难。搭建工业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,出台《金乡县工业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实施方案》,企业从项目洽谈开发始,纳入县指挥部服务体系,镇街、产业园、县直各部门分级负责,专班专人跟进项目的落地签约、手续办理、建设施工、融资贷款、政策兑现、人才招募等等,直至退出市场。邀请行业专家和财务专家对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、优质中小企业进行“一对一”专题辅导,专题辅导企业100余家,真正做到“送”政策、“听”需求、“促”发展、“解”难题,提升了认定通过率。上半年,企业提出的29项全部销号解决,解决企业融资需求5.56亿元,全程帮助办理项目手续109项,落实土地指标1343亩。三是聚焦“清零行动”,打好“合作牌”。指挥部与工信、科技、市场监管等部门密切配合,协同推进,及时了解企业发展现状、问题和需求,做好规上企业研发投入、研发机构建设、发明专利申请授权、优质企业申报的服务工作,强化部门间的协作联动。同时,加强信息共享,对全县承担“清零”任务的工业企业实时动态数据统计,做到信息统计入口、出口“一盘棋”“一张网”,为开展更优质服务提供支撑。 三、精准发力抓攻坚,提质增效谋突破。结合“清零”行动不断加大“专、精、特、新”企业培育力度,着力优结构、强创新、拓市场、育生态,形成大企业引领、中小企业筑基、微型企业开拓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,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。一是扎实推进“升规纳统”,助力企业提档升级。按照“扩增量、稳存量、提质量”的总体思路,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培育作为加快推动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,精准把握企业升规进展,动态更新完善,指导跟踪服务,进一步挖掘升规潜力,帮助企业做大做强,梯次升级。今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家,新增数量在全市排第3位。二是全力聚焦“创新赋能”,推动企业做优做强。以技术创新为驱动力,努力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,推动知识产权申报工作取得新进展,将“小点子”变成具有知识产权的“金点子”。上半年,工业企业获批各类发明专利授权195项,其中发明授权57项,较去年同比增长58.33%;共有5批167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,4家企业成功创建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。三是全面锚定“专精特新”,促进企业提质增效。完善精准帮扶机制和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,搭建特色服务平台,支持引导更多中小企业走“专精特新”发展之路。新培育国家级“小巨人”3户、省级“专精特新”中小企业18户、创新型中小企业20户。 |